Vue 3.5 新特性盘点
发布时间:
最后更新:
前天 Vue 出 3.5 了,新增了一些功能(完整的 ChangeLog),来看看都有什么吧。
Reactive Props Destructure #
这次更新的吸引力没有 3.4 那么大,首先最大的更新就是这个 props 解构了,这是一个编译器特性,能够追踪 props 结构出来的变量,然后把用到的地方自动添加 props.
前缀。
const { count = 0, msg = 'hello' } = defineProps<{
count?: number
message?: string
}>()
function handle() {
doSomething(count);
}
上面的代码等价于:
const props = withDefaults(defineProps<{
count?: number;
message?: string;
}>(), {
count: 0,
msg: "hello",
});
function handle() {
doSomething(props.count);
}
这个语法糖看似挺有用的,但细想一下就是个鸡肋。首先已经有 toRefs
可以将 props 转成一堆 ref,这次的新写法只是省了几个 props.
,外加少创建几个 ref 对象而已,性能也没啥区别。
其次如果组件大一点,那么 setup
里头的变量和函数会相当多,这解构又把一堆变量从 props 命名空间拿到了顶层,搞得名字更混乱了,想必大家都知道给变量起名字是多烦人的事情。
最后该语法糖并不能满足所有的场景,在 Vue 的公告里也有提到这样的代码:
const { count = 0 } = defineProps<{ count?: number }>()
// 这么写会编译错误。
watch(count /* ... */)
// 实际上需要这么做。
watch(() => count /* ... */)
这就有点违反直觉了,要知道用 toRefs
解构 props 的话是可以直接监视解构出来的 ref。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会编译为 watch(props.count, ...)
而 props.count
是取出来的值而不是响应对象,无法监听。
useId #
新的 useId
函数返回一个实例级别的唯一 ID,这东西的感觉还是 SSR 才用得到,因为一般客户端只创建一个 Vue 实例,想要唯一 ID 的话都是整个全局整数然后每次取完加一。
而服务端渲染的话就会多次创建实例,如果使用全局变量则每次渲染都是不同的值,可能造成混合失败、以及缓存失效,而 useId
则可以避免此问题。
data-allow-mismatch #
加上了该属性的元素在客户端混合时能忽略与 SSR 不一致的内容,直接用客户端渲染的结果覆盖。
说到 SSR 中的不一致内容,我遇到的都是时间相关的,因为 HTTP 请求头中没有客户端的时间信息,后端取不到,最终渲染的结果跟客户端的就不一致。在本站的文章页就有这个问题:
这是因为文章右下角有个时间要格式化,而服务端无法得知客户端的时区,导致渲染结果不同,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,但有个错误看着总是难受。而新版可以在元素上设置 data-allow-mismatch
来忽略该错误。
<time
data-allow-mismatch
:datetime='date.toISOString()'
>
{{ data.toLocaleString() }}
</time>
虽然这个属性只跟 Vue 有关,它却会渲染到 HTML 上,成为一个多余的东西,有代码洁癖的我看着是真不爽。
onWatcherCleanup #
以往要对 watch
函数加清理过程可以这样写,比如取消未完成的请求:
import { watch, onBeforeUnmount } from "vue";
let controller = new AbortController();
watch(xxx, (newId) => {
controller.abort(); // 取消上一次可能没完成的请求。
controller = new AbortController();
fetch(`/api/${newId}`, { signal: controller.signal });
});
// 组件卸载前也要记得清理。
onBeforeUnmount(() => controller.abort());
这样写的问题是清理函数要写两遍,而且还要把controller
放到顶层。有了新的 API 之后就可以这样了:
import { watch, onWatcherCleanup } from "vue";
watch(xxx, (newId) => {
const controller = new AbortController();
// 直接指定清理函数。
onWatcherCleanup(() => controller.abort());
fetch(`/api/${newId}`, { signal: controller.signal });
});
跟 onCleanup
的区别? #
除此之外,watch
处理函数的最后一个参数可以接受一个回调,在清理时调用,这跟本次的新 API 功能是一样的,那么为什么还要加这个新函数呢?
我能想到的区别是解耦,就像 Composite API 和传统的选项 API 一样,新的写法支持将清理逻辑封装成可复用的函数,并同时注册多个清理函数。
Watch 返回值增强 #
记得 VueUse 里的很多函数返回的值都有暂停和恢复等方法,可以更细致的控制作用范围,此处更新中 Vue 自带的 watch
也支持这样做了。
// 原先 watch 只返回一个停止函数。
export type WatchStopHandle = () => void;
// 现在有更多的方法,
export interface WatchHandle extends WatchStopHandle {
pause: () => void;
resume: () => void;
stop: () => void;
}
在以前要暂停监视一段时间的话,要么取消然后再重新监视,要么搞个变量来跳过处理,不管怎样都要自己封一下,没法跟三方库组合。新版规范了暂停的接口,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Deferred Teleport #
<Teleport>
元素默认在挂载的时候就要拿到目标元素,这意味着如果挂载目标是它后面的元素,那渲染到它时还不存在,导致出错。新的 defer
属性指定 <Teleport>
在渲染完成后再去找目标元素,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<Teleport defer target="#container">...</Teleport>
<div id="container">后渲染的元素也能挂载到</div>
这功能我倒没用着,大部分情况用 <Teleport>
应该都是挂到全局节点,往组件里挂复杂度就高了不少。
useTemplateRef #
本次更新的第二大功能非 useTemplateRef
莫属,简单来说该函数创建专门用于模版引用的 ref,可以动态决定元素绑到哪个 ref 上:
<template>
<input type='text' :ref='refTarget' />
<button @click="switchRef">切换</button>
</template>
<script setup lang="ts">
import { useTemplateRef, shallowRef } from "vue";
const refTarget = shallowRef("foo");
const fooEl = useTemplateRef<HTMLInputElement>("foo");
const barEl = useTemplateRef<HTMLInputElement>("bar");
function switchRef() {
refTarget.value = refTarget.value === "foo" ? "bar" : "foo";
}
</script>
像这样就能通过响应状态来决定<input>
的 ref 是哪个,以前想实现同样的功能很是麻烦。
异步组件的 Hydrate 策略 #
异步组件新增了一个 hydrate
属性,设为 hydrateOnVisible
使其仅在元素可见时才混合:
import { defineAsyncComponent, hydrateOnVisible } from 'vue'
const AsyncComp = defineAsyncComponent({
loader: () => import('./Comp.vue'),
hydrate: hydrateOnVisible(/* 选项 */),
// 也可以选择在空闲的时候混合。
// hydrate: hydrateOnIdle(/* timeout */),
// 在有交互时混合。
// hydrate: hydrateOnInteraction('click'),
// 满足媒体查询时混合
// hydrate: hydrateOnMediaQuery('(max-width:500px)')
})
这个 API 比较底层,我的项目里没有适用的场景,但可以解决一些性能问题。
@vue/reactivity 导出 watch 函数 #
众所周知 Vue 3 把响应式的部分单独搞成了一个库@vue/reactivity
,这样任何人都能够用它来构建自己的框架,该库包含ref
、reactivea
以及相关的辅助函数,但唯独缺了watch
。
从设计上看,watch
用于监听响应对象,与 Vue 是无关的,它工作在更底层所以应当由@vue/reactivity
导出。但实际上在 3.5 以前它却放在@vue/runtime-core
里,这次终于给挪过来了。
watch 指定深度 #
WatchOptions
的 deep
参数现在支持设为整数,用来指定监听的深度。
const state = reactive({
a: {
b: {
c: {
d: {
e: 1
}
}
}
}
})
watch(state, () => {
console.log('state changed')
},
{ flush: 'sync', deep: 2 }
)
state.a.b = { c: { d: { e: 2 } } } // 更改第二层的属性触发监听。
state.a.b.c = { d: { e: 3 } } // 更改第三层不触发。
优化 #
本次优化据称降低了 56% 的内存占用,部分场景能达到 10 倍的性能提升,灵感来源于 Preact Signals 的链表实现。光凭这一点就该升级了,毕竟优化是白嫖的。
类型上也有写调整,比如 computed 支持 getter 和 setter 设为不同的类型。
更新里还修复了 Custom Elements 的一堆问题,我没用到所以就不评价了。
总结:小打小闹 #
这次的更新都是些小优化,没什么杀手级的特性,比起这些,我更期待的 Vapor、Suspense 也不知道今年能不能稳定。但毕竟没有 Breaking Change,升级还是无压力的。